夜深人靜,星星點點,你卻在床上輾轉反側,承受著無法入眠的苦惱?
自古以來,中醫(yī)對失眠有獨到見解。中醫(yī)學認為:失眠不外乎陰血不足或邪氣外擾,前者為虛,后者為實,兩者又常相因,傷及諸臟,致陽不入陰,神不守舍,形成失眠。也就是說失眠與我們的體質、情緒、甚至日常飲食習慣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
失眠的治療方法有很多,不同癥狀的失眠病人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。
今天,就給大家介紹5種中醫(yī)調理失眠的方法,助大家一夜好眠。
1.中藥調理
痰熱是實邪內擾的癥狀,病人表現(xiàn)為失眠多夢易醒,痰多胸悶,沒有精神,只想睡覺,但又睡不著。晚上閉眼既夢、口干惡食、噯氣吞酸??蛇x用下列方子煮水:
溫膽湯:陳皮10克,半夏10克,茯苓15克,黃連10克,梔子10克,丹參15克,枳實10克,竹茹10克。以上各藥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后共煮,每劑煎兩次,分次服完,日一劑。
也有些病人表現(xiàn)為肝郁化火的癥狀,如心煩不寐、性情煩躁易怒不思飲食、口渴喜飲、小便黃、大便閉結等癥狀,病人可以選用龍膽瀉肝湯。
龍膽瀉肝湯:龍膽草10克,木通5克,柴胡10克,車前子10克,當歸10克,生地10克,黃芩10克,梔子10克。以上各藥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后,共煮,每劑煎兩次,分次服完,日一劑。
2.針灸治療
針灸療法寧心安神:四神聰鎮(zhèn)靜安神,不寐病位在心,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;三陰交健脾益氣,柔肝益陰,可使脾氣和,開氣疏泄,心腎交通,心氣安而不寐除;心脾虧損配心俞、脾俞;心腎不交配心俞、腎俞、太溪;脾胃不和配足三里;痰熱內擾配內關、豐隆。
還可以采用耳針、梅花針、灸法、推拿等中醫(yī)治療失眠的方法。
3.中藥食療
失眠,特別是不易入睡或多夢易醒,醒后難以入睡,頭暈目眩、肢倦神疲,飲食無味,食少腹脹或大便稀軟,面色無華的病人可以選用下列方法食療。
眼肉粥:龍眼肉15克,紅棗5枚,苡仁30克,粳米60克。三味共煮成粥,將熟時,放入白糖或蜂蜜少許調味。每日一劑,可分兩次服用。
小麥百合生地湯:小麥30克,百合15克,生地15克,生龍齒15克,白芍12克,酸棗仁10克,山藥15克。小麥布包與余藥共煎飲湯。
4.情志調節(jié)
臨診中還應隨證采用精神調治的方法,以消除患者的顧慮及緊張情緒,保持精神舒暢。深圳鵬程醫(yī)院失眠科專家表示,對因情志不抒或緊張而造成的失眠,精神治療更有其特殊的功效。這也是常見的中醫(yī)治療失眠的方法。
5.穴位按摩
中醫(yī)認為腦為元神之府,所以也應該重視頭部的氣血供養(yǎng)。在休息或看電視等閑暇時間,我們可以用單手梳理頭皮數次。方向是從額頭的發(fā)際線開始,沿頭皮到頸部的發(fā)際線終止。這樣,五個手指可以分捋頭部的督脈、膀胱經、膽經,達到鎮(zhèn)靜安神,平肝潛陽的作用。
按照經絡歸屬,可以用拇指按揉以下穴位:內關,神門,三陰交。
內關穴位于掌心面,手腕橫紋上2寸(同身寸,即每個人自身大拇指的寬度為1寸)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;神門穴位于掌心面的手腕橫紋上,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;三陰交在小腿內側,足內踝尖上3寸可以摸到脛骨,它就在脛骨的后方。這三個穴互相配合,每天按揉5至10分鐘,就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。
該轉載于公眾號【微醫(yī)】
|